曾经看过那么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如果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世界这么美好,你怎么不热爱。”无异于对一个哮喘病患者说:“周围空气那么足,你怎么不呼吸。”
我们必须明白的一点是: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它不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

你了解抑郁症吗?
在十八世纪之前,像抑郁症这样的精神疾病经常被妖魔化。因为大家不了解心理疾病,所以大家往往无法接受它。
理解是认同和接受的基础。同样,要让大家接受抑郁症,首先要让大家理解它、消除以往大家对抑郁症的一些偏见与误解。
一、抑郁症测试量表的结果仅是作为诊断的参考
可能会有同学做过一些民间的关于抑郁症的问卷,然后对其结果感到慌张,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其实抑郁症测试量表的结果仅仅只是作为诊断的参考,而且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一般有ICD-10和DSM-IV。
抑郁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病证(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睡眠障碍、乏力等的躯体症状)病程以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在中国,抑郁症的诊断需要精神科医生在医疗场所做出的才合法正规。

二、他们需要生命活力
当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抑郁症时,就会发现,抑郁症患者并非只是情绪低落,更主要的是他们的活力被夺走了。有时,人们会认为抑郁的对立面是快乐,其实不然,抑郁的对立面是活力。抑郁症患者会丧失活力,于是他们那种脱离生活的懈怠感常常会被人们误以为是懒惰和不思进取。例如,抑郁症患者在其家庭中,就常常会被不理解他们的人误解,导致一个循环往复的抑郁加深。

三、关于我们身边的抑郁症
有一句话这么说:“你看不见的并不代表它不在发生。”或许有些同学没有接触过抑郁症或者抑郁症患者,但我想说的是它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抑郁症具有无选择性,也就是说男女老少、如何性格、什么职业的人都有可能被抑郁症敲门。许多研究表明,抑郁风险在进入青春期后会迅速提升。
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九到十八岁的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近百分之十五。2020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18-25岁组的调查对象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年龄段,更是约有24.6%的中国青少年患有某种形式的抑郁症,也就是说大概每四个青少年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
我们该如何面对抑郁症和抑郁症患者?
CCTV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蔓玫这么说道:“当这个疾病发生在肉体上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是可以被接受的。当它是一个精神疾病的时候,你没有控制好它,是你自己有问题。”
其实抑郁症就像是心灵感冒一样,你的身体会生病,心灵也会生病。感冒会复发,抑郁也可能会复发,复发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实许多抑郁症都是单病程,只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
一、让“药盒”站起来,消除病耻感
现在很多网友动不动就说自己emo(抑郁)了,但其实许多真正的抑郁症患者都不愿谈及他们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想要像正常人那样生活。抑郁症患者们普遍都有一种病耻感,比如一些拿药的患者会把药放进别的容器,然后将印有精神类药物等字眼的药盒扔掉。所以只有让“药盒”站起来,让心理健康和心理知识得到普及,病耻感才能被消除。

二、看到抑郁症的积极意义
抑郁症患者张进说:抑郁的本质是一种对于耗竭的自我调整;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魏镜认为抑郁是一种启示和警醒。抑郁症在很多方面对一个人,一个家庭造成的影响是消极的,但我们不必过于悲观地看待抑郁症。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一定会有感到极度消极的时刻,只是往往许多人意识不到,心灵的生病恰恰就是提醒我们情绪已经超过了某个阈值,我们需要休息、调整甚至治疗。我们只需要把抑郁症当作生命中的一次体验,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去在乎我们因此失去什么。
三、无需劝导,真诚地面对与倾听即可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20)中第九则指出: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且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因此当抑郁症患者没有显露出自己跟抑郁症疾病相关的情况时,我们就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那样去对待,该要求他时就要求他,该给他任务时就给他任务,该爱他时就爱他。当他流露出自己的一些抑郁情绪时,我们要真诚地去倾听,而不是劝他们想开点。
我们该如何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呢?
在推文的最后,为了将治疗“已病”转向治疗“未病”,将“治疗”转向“预防”,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恰当处理我们的负面情绪,为此我们向同学们推荐马丁-塞利格曼的ABCDE法则。
马丁-塞利格曼的ABCDE法则
·A(adversity)-不好的事情;
·B(belief)-你对不好的事情的想法;
·C(consequence)-想法对你产生的影响;
·D(disputation)-反驳——通过四个反驳途径和你原本的想法争辩:
①证据:举例证明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
②其他可能性:即寻找导致某件事情发生的其他原因。
③暗示:问自己:我的消极想法会有多坏的影响?一旦问了自己这个问题,你就需要重复“证据”求证的过程。
④用处:即当你做1件事情时,不要问自己“这个想法对吗?”而是问“现在想这个对我有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选择转移注意,不再去想它。
·E(energization)-激发——即完成了ABCD 4个步骤后,体会自己成功应对悲观想法后所获得的激发,并记录下来。
举个例子:
A-不好的事情:小辉与正在追求的女生微信聊天,结果聊了几句,便结束了对话。
B-想法:小辉认为他不会聊天并且担心对方会因此讨厌自己。
C-后果:小辉心情相当郁闷,陷入了自卑当中。
D-反驳:
①证据:小辉并不是一个不会聊天的人。因为在往常与陌生人、朋友面对面交流时,什么话题他都接得住。
②其他可能性:也许小辉和这个女生彼此都不喜欢网络聊天或者两个人本来话不投机。
③暗示:即便小辉真的是一个不会聊天的人,可谁还没有过“聊天卡壳”的时候呢?即便他因此被女生讨厌,他也感谢自己曾经的喜欢或者重新找下一个喜欢的人。
④好处:原本的消极想法让他攻击自己、讨厌自己,让他不开心。甚至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把对方放到敌对的状态上。如果持续下去,即便原本对方是喜欢他的,也会因为他的保护色而远离。所以可以选择转移注意,不要这样想。
E-激发:小辉重新审视自己。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一个会聊天的人并且他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说他会聊天。
今日科普就到这里结束啦!但愿所有人都可以赶走坏情绪,充满活力地迎接又一天~
我们不是唯一,我们都在为明天而努力。
本文参考资料:
CCTV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
《开讲啦》20170402期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20)
2020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马丁-塞利格曼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简书 飞鸽非哥 ABCDE模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