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如何塑造青年高尚人格,4月19日上午郑学宝校长在东莞校区A2-5课室给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主讲了题为《中华传统伦理规范与青年人的品德修养》的思政课。
郑校长开篇以当今社会乱象问题入手,对传统文化的“四主德”进行了深刻剖析。“仁”,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或品质,在人的诸种内在道德品质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还是“人人循礼”“和谐社会”之所以形成的基本的内在情感动机。“义”,具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等意义,对国家民族——尽忠义,对父母长辈——行孝义,对亲人——重情义,对朋友——讲信义。人们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施行道义直致舍生取义。“为义”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信条,“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礼乐”,是一种凝聚族群、教化百姓、划分等级、标志秩序、拱卫社稷的政治礼仪制度。“智”,是人们在是非、善恶、应当与不应当方面的判断的能力。
紧接着,郑校长详细解读了“孝悌忠信”的深刻含义及青年学子在当今社会中如何正确的运用。“仁义礼智”体现了道德的一般性要求,而“孝悌忠信”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们之间比较具体的道德要求。关于“孝悌”,郑校长要求同学们多想着父母,尽自己的力量去爱父母,并教同学们很多方法常跟父母联系,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同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忠信”,就是忠于职责、诚实守信。
最后,谈及行仁之方——“恕”道。郑校长结合身边事例,指出“恕”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事须先“忍”,方能以己度人,推及及人。
课堂上,郑校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传统伦理规范深入浅出地款款道来,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个人感悟,现场不时传出阵阵热烈的掌声。使同学们接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对于青年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滋养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浩军副院长及部分思政课教师参与并分享了此次思政课。(图、文/潘越 编/谢孝东 审/蔡定彬)